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4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系统科学   65篇
丛书文集   225篇
教育与普及   13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3篇
现状及发展   100篇
综合类   8329篇
自然研究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609篇
  2011年   662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662篇
  2007年   814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629篇
  2004年   511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也极为关切。在专业研究之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他们同样遗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以“科学大家关于创新之问”为视角,梳理了彭桓武、杨振宁、周光召、郝柏林、李政道、冯端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话题所做的深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涵盖了我党所要具备的三种资源力量:即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和社会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这三种力量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概述了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类型、文化特征及文化渊源,证实了该区域新石器文化是在古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并不断地汲取其它文化因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区域地方性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具有间接性和含义模糊的特点。这种化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的眼光看待中国交际化,容易看到其显性化的一部分。阐释这些化现象时,西方人容易用自己交际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化进行重构,忽略中国交际化的隐性化,把中国交际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化。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及其教育价值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语言文字文化之后出现的现代视觉文化以其突出的媒介特性对整个文化的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字文本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影像文本的挤占,这一变化促进了教育的向前发展,也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策略就是使视觉文化与传统语言文字文化有相结合,各取所长,共同推动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视觉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令视觉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教育的进步,而不是等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严重恶果时才来思考是谁惹的祸。  相似文献   
6.
“城市孤岛”现象与新制二级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二级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校园像是城市中的孤岛,为了让孤岛不孤,应开拓新路,积极有效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创造具有二级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一旦按游牧民族的兴趣与要求去发展,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便产生了。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词的产生,就是体现这一规律的典范表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利弊优劣,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理性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预测人本主义、依法行政的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ちょっヒ”四种用法的考察,可以发现“ちょっヒ”的比较标准由客观存在的事物转向了主观判断,其客观性逐渐减弱,主观性逐渐加强。这些变化反映了日本人中考虑对方心理感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rock type, the mode of occurrence, diagnostic minerals and creatures,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facies of Chinese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and outcrops, an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developmental modes of foreign marine source rock,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make clea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by either single mode of preservation or high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o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s generalized into four modes, namely, thermal water activity-upwelling flow-anoxic; carbonate gentle slope-upwelling flow; xerothermic climate-brine euxinic milieu; and humid climate-retained euxinic milieu; as the Lower Cambrian undercompensation basi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arbonate gentle lime mud bound organic facies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the Middle Cambrian evaporation laggo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enclosed undercompensation terrigenous bay organic facies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the west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 maxi Form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Chinese marine sedimentations with low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generalized into two modes of consumption-dilution mode of open epicontinental sea and depletion-dilution mode of supercompensation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